屡次增持后,ST泛海的控股股东却在最后一次增持“失约”。
晚,ST泛海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泛海”)计划自2023年起4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计划增持金额为1亿元—2亿元。截至2024年,上述增持计划期限届满,中国泛海因实施上述增持计划合计增持公司股份1100股,合计增持金额为2889元。
公司表示,受自身资金压力及融资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中国泛海在承诺期限内增持金额未能达到增持计划的金额下限。公司控股股东未能履行承诺,违反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0号——股份变动管理》的有关规定。
曾多次增持试图保壳
2023年5月,ST泛海曾连续多个交易日低于1元。公司随后发布了董监高及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的增持计划。
公司部分董监高计划合计增持不低于3000万元公司股票,公司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通海置业、华馨资本计划各增持2500万元至5000万元(后调整为控股股东中国泛海增持4000万元至8000万元,通海置业、华馨资本各增持500万元至1000万元)。
此次增持计划公布后,公司董监高及控股股东不断增持公司股份,ST泛海的股价自此也不断走高,并一度从退市的边缘拉回。公司2023年发布公告称,中国泛海增持计划已实施完成,截至2023年,中国泛海于增持计划披露后以集中竞价方式合计增持公司股份8912.56万股,合计增持金额为8476.45万元。
与此同时,中国泛海计划自2023年起3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计划增持金额为5000万元—1亿元。
2023年,ST泛海发布了董监高增持计划完成的公告,截至2023年,公司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合计增持公司股份3096.93万股,合计增持金额为3006.50万元,增持计划实施完成。
2023年,ST泛海发布了公司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增持公司股份计划实施完成的公告。截至2023年,华馨资本、通海置业合计增持公司股份1036.30万股,合计增持金额为1002.19万元,增持计划实施完成。
公司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刚完成增持,ST泛海又一次公告,公司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计划增持公司股份5000万元—1亿元。
2023年,ST泛海再次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计划实施完成,截至2023年,中国泛海于增持计划披露后以集中竞价方式合计增持公司股份2743.06万股,合计增持金额为5003.95万元。
此次增持计划刚完成,中国泛海又计划出手增持ST泛海1亿元—2亿元。
2023年,ST泛海公告,截至2023年,公司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合计增持公司股份314.87万股,合计增持金额为769.47万元。此次公司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增持金额远低于计划的最低金额5000万元,公司表示,受自身资金压力及融资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公司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在承诺期限内增持金额未能达到增持计划的金额下限。
从ST泛海的增持过程可以看出,公司前期积极增持并带动了股价的明显反弹,但后期增持明显乏力,并导致公司股价最终再次跌破股票面值。
中国泛海的一致行动人最后一次增持计划未能完成,中国泛海的增持计划同样“泡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公司股票提前告别了A股市场。
,ST泛海公告,公司收到深交所下达的《事先告知书》,因股票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深交所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拟决定终止ST泛海股票上市交易。
恢复造血能力才是关键
实际上,即便中国泛海不断增持规避了面值退市风险,ST泛海的财务退市风险同样高悬。资料显示,ST泛海早在1994年登陆A股市场,是房地产行业最早一批上市公司。2016年巅峰时期,公司营收达到246.71亿元,净利润达到31.09亿元。2020年开始,公司业绩急转直下,公司对旗下部分地产项目及相关商誉计提了减值准备,当年净利润亏损46.22亿元。此后,公司经营业绩持续走低,2021年、2022年净利润均亏损超110亿元。
公司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87亿元,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20.54亿元,公司经营亏损有所增加,资产负债表未能得到改善。
ST泛海股价接连大跌正是因为公司预重整失败后,公司面临着“较大的财务类强制退市风险”。
多个历史案例表明,“花式保壳”行为最终将是白忙一场,唯有通过脱胎换骨式改革创新或转型升级,恢复造血能力才能让公司重回可持续发展之路。
黑崎资本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兴文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根本性逻辑来说,保壳只是上市公司对于经营不善,为了规避受到退市惩罚所熬制的“续命丹”,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归根结底上市公司需要从本质上改变与优化主营业务的构造,筑巢引凤吸纳优质的盈利资产与生意,持续扩充优化后主营业务的市场延展力与盈利能力来提升财务表现,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持续吸引一二级联动的战略投资者形成资本联盟,才能彻底完成从“保壳续命”到“养壳优化”的转变。
他认为,保壳行为可能是因为公司当前业务面临问题,但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对业务模式和战略进行深刻的调整。公司需要审视主营业务,识别弱点并寻找新的增长点。这可能包括产品创新、市场拓展或服务升级等方面的改变。而通过并购重组等行为,可以为公司获取新的资源和能力,但关键是确保引入的资产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方向相契合。
“保壳”只是一时之举在线炒股,但公司更长远的目标应该是追求业务的优化和健康发展。陈兴文表示,这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投资,以确保公司在市场上能够持续地创造价值。